2017-07-25 10:56:22 by admin 2640
很多證據顯示,磁共振成像下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血管事件高風險有關。盡管這一無創技術對于預測腦血管事件可能具有很重要的臨床價值,但是目前的臨床研究樣本數據較小,且研究人群比較混雜。本篇文章對現有研究和相關數據進行了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,旨在評估MRI下頸動脈斑塊內出血(IPH)對腦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。
研究人員自2012年9月開始檢索了PubMed, EMBASE,以及Cochrane Library 三大數據庫中的研究數據。最終,共有8項研究的試驗數據被納入分析,這8項研究中共有689名參與者接受頸動脈MRI檢查。 【原文下載】
統計數據顯示,IPH發生的基礎值較高,為49.0%。隨訪平均時間為19.6個月之后,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次數為108次(事件發生率為15.7%)。發生IPH的人群,其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要高6倍。檢出IPH人群的腦血管事件季度發生率為17.71%,未檢測出人群的腦血管事件季度發生率2.43%。多元分析顯示,有癥狀個體發生腦血管事件的風險要高于無癥狀個體。
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,MRI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出血是腦血管事件的強預測因子。今后還需要更多同質性研究,以便評估干預試驗的證據水平。
研究背景:
近期研究表明,斑塊內出血(IPH)在斑塊進展以及白細胞浸潤等方面發揮主要作用,并且或許可以用來評估未來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。因此,斑塊內出血是否是引發急性臨床事件的重要因素,對臨床研究以及未來的臨床實踐都將由重要作用。
目前為止,我們對IPH的了解絕大部分是基于解剖學研究或頸動脈或股動脈內膜切除樣本,以及動物研究。目前,隨著高分辨率黑血核磁共振成像的引入,IPH的無創診斷是可行的,且與組織病理學相關性良好。因此,已有一些研究評估了IPH與斑塊進展和患者癥狀之間的關系,并且結果表明IPH與急性腦血管事件之間具有相關性。近期的另外一項MRI研究也支持這種相關性,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具有臨床癥狀的頸動脈硬化人群,結果表明,MRI下發現IPH的個體更有可能發生自發的微栓子活動和缺血性腦梗塞病灶。此外,頸動脈斑塊分型為MRI-VI型者與同側TIA和缺血性腦卒中有關。
很多研究表明,MRI下發現IPH的個體,無論是否有臨床癥狀,IPH均與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有關。但是這些研究相對較小,且事件發生的絕對數字較低;此外,已經發表的研究之間具有異質性,而且風險估計值的可信區間較寬。
因此,研究人員收集了頸動脈MRI與預后相關的一些臨床研究,對此做一綜述并進行meta分析。
原文檢索
Saam T, Hetterich H, Hoffmann V, Yuan C, Dichgans M, Poppert H, Koeppel T, Hoffmann U, Reiser MF, Bamberg F.Meta-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carotid plaque hemorrhage on cerebrovascular events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.J Am Coll Cardiol. 2013 Sep 17. 【原文下載】